童第周(1902—1979)是一位杰出的实验胚胎学家,出生于浙江鄞县(现为宁波鄞州)。他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现在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童第周在中国生物科学界的贡献卓越,曾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及复旦大学担任教授,且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等多个学术机构任职。
教育与早期经历
童第周从小就展现出对大天然的热爱与好奇心。他在童家村长大,周围的秀丽山川和生动的小动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青少年时期,虽然家境贫寒,童第周凭借他的坚持与努力,在宁波效实中学获得了优异的学业成绩,成功考入了复旦大学生物系。
在复旦大学,他开启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之路。1927年,毕业后他面临动荡的社会,感受到民族的困境,决心要通过科学事业为乡土做出贡献。经过多方支持,他决定出国留学,前往欧洲深造,最终在比利时比京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
科学成就
在其留学期间,童第周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受到欧洲科学界的广泛赞誉。1937年回国后,他觉悟到身处抗日战争的动荡中,教学与研究面临诸多挑战,然而他依然努力不懈,继续在生物学领域开拓创新。
童第周在实验胚胎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对文昌鱼的卵子发育规律进行了体系研究,提出了独特见解。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实验胚胎学学说,也为明确文昌鱼在动物学上的地位提供了重要证据。除了这些之后,他在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影响研究中,取得了开创性成果,推动了遗传学的进步。
职业生涯与贡献
童第周在解放后承担了重要职务,担任中国科学院的多个要职。他参与了水产动物的人工养殖、海洋有害生物的防治等研究,发表论文和专著七十余篇,为我国的生物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1972年,他与美国科学家进行合作,发现金鱼与鲫鱼的遗传信息发生了变异,为遗传工程进步奠定了基础。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了一些挫折和迫害,童第周始终保持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继续推动实验胚胎学的研究。
个人生活与晚年
童第周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在科研道路上的坚持与努力,不仅体现在对专业的执着,也体现在对家乡的关心。他常常与家乡的亲人保持联系,并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
1979年,童第周因病离世,享年七十七岁。他的贡献与灵魂在民族的科学进步史上熠熠生辉。
拓展资料
怎样?怎样样大家都了解了吧,童第周是一位杰出的实验胚胎学家,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生物学的进步,更为全球科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学说支持与实验依据。他的奋斗历程、科学成就及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对这位辉煌的科学家肃然起敬。童第周的一生,是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生动写照,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激励后人继续创新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