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耻之徒曼迪——在混沌中找到领悟与和解
文丨汪功伟
改编自英国同名喜剧的美剧《无耻之徒》自2011年首播以来,经历了十年的提高与演变,最终在2020年12月迎来了它的第十一季,这一季也是该剧的收官之作。《无耻之徒》以芝加哥南部一个贫困家庭——盖拉格一家的生活为背景,展示了这一家七口及其邻居在杂乱无序的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荒诞而有趣的故事。
家中的长辈弗兰克·盖拉格,是这个家庭唯一的成年男子,但他几乎每天都沉浸在酗酒的生活中,过着一种逃避职责的日子。在这场漫长的旅程中,弗兰克所经历的种种都市冒险不仅让人啼笑皆非,也引发了对家庭、职责、以及社会规范的深刻思索。他的六个孩子虽然时常尝试去关心和照顾家庭,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失序与自毁,常常让人揪心。
虽然在这部剧集中存在着许多调皮捣蛋的时刻,但《无耻之徒》并非仅仅停留在幽默之上,它还带有着深刻的人性探讨。从最初的观剧体验来说,我想分享自己在观看《无耻之徒曼迪’里面所体会到的种种情感,特别是关于怎样与这样一个充满混沌的全球达成和解。
在面对混乱的家庭和无序的生活时,作为观众的我们常常会面临道德的困境。弗兰克的角色常常盗领政府的救济金,过着一种不负职责的生活,这让人不禁想起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对福利民族的批判——一个依赖“保姆民族”的人,难免会变得失去性格和路线。而当弗兰克在排队领取医疗补助时,面对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他的一举一动更是令人愤怒。怎样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愉悦的心情并继续观看呢?
幸运的是,作为一名观众,我逐渐学会了自我反思。观看《无耻之徒》像是一种不断的内省经过,促使我去思索怎样用观众的身份去看待这些角色的行为,而不是以一个评判者的角色来定论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更好地享受剧中展现的高兴与荒谬。
在剧中,弗兰克一家众所周知的是爱与混乱并存的生活方式。他们有时会做一些荒唐的事务,比如“借”一个失智的老人来冒充已经去世的亲属,以此来蒙混过关。这一幕让观众不仅感到震惊,同时也引发了不由自主的笑声。影视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梦境的艺术,谁又能保证自己在梦中没有做过一些荒唐的事务呢?
但在更深层次上,《无耻之徒》所展现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幽默与颠覆。随着剧集的深入观众会发现其中孕育着更为复杂的情感与生活的真谛。例如,虽然每一季看似独立,主题却没有明确的主线,但在这些零散的故事中,观众往往能看到某些温情的瞬间。有些角色,如小女儿黛比和她的“姑妈”,在短暂的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而伊安与曼迪之间的友谊也展现了领悟和尊重重要性的另一面。
从某种程度上讲,剧中角色的生活方式可以视为对传统社会规范的逃逸。他们游走于法律与道德的边缘,最终形成一种不受传统束缚的生活态度。这样的表现不仅让观众感到新鲜刺激,也引发对社会伦理的思索。当我们看到他们的角色怎样在混沌的全球中追寻自己的生存方式时,也会激发出对抗压迫的渴望。
当然,这种生活方式的背后并不是没有代价。小编认为‘无耻之徒’里面,不断尝试逃避现实的角色,最终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庞大压力与痛苦。当弗兰克再一次饮酒,直面肝移植后的自我挣扎时,我们不禁思索这样一种“无耻”背后掩藏的是怎样的焦虑与绝望。这样的情节不仅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更让人深思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的职责与选择。
小编认为一个观众,能够找到与《无耻之徒曼迪》达成和解的关键在于领悟。和解不仅仅是对角色行为的包容与领悟,它更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领悟。在剧中,角色并不在乎自己是否被领悟,他们按照自己的逻辑生活,正如弗兰克对酒精的无尽向往。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和困惑的社会中,我们是否也能够像他们一样自在地追求自己的快乐?
通过观看《无耻之徒》,我明白了,领悟他人并非是要完全认同他们的行为,而是要学会在包容中找到自我。我们无须成为一个“道德警察”,而是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去体验那些不被传统所批准的高兴与痛苦。这种极限的领悟让我们在面对不同的生活选择时,能够展现出更高程度的大度与领悟。
因此,《无耻之徒曼迪》不仅是一部幽默而充满争议的剧集,更一个通过混沌与失序展现人性光辉的艺术作品。它让我们在审视他人生活的同时,反思自己的选择与职责。在这个几乎无法定义的“无耻”全球中,我们不仅感受到故事的荒诞,也体会到生活的真诚与复杂。最终,在这个生活的舞台上,勇壮做自己便是最好的选择。